“一大会址”日记|冷空气来了,纪念馆依旧热度不减
[编者注]
2017年10月31日,就在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了上海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舟,引起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的热烈反响。
在过去的几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党员参观了一个主要会议地点的纪念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了建党的历史,重温了入党的誓言,并鼓励不要忘记自己前进的主动性。
澎湃新闻(Crowing News)推出了《一个伟大的会场》日记,派记者到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的会场,密切观察、感受和记录会场的每日新闻,讲述一个红色的大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最初的心声。
2019年10月15日,参观者分批进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馆。这篇文章中所有的照片都是臧明的,他是一位风起云涌的记者。
10月15日,多云。
冷空气来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纪念馆仍然很热。将近中午时分,纪念馆外的参观者听了工作人员的安排,分批入场。
在纪念馆里,评论员一出现,就有几十名参观者聚集在评论员周围听解说。
纪念馆的参观者
除了商业团体之外,许多年轻人在工作日来参观。背包、单反相机等。是他们的标志,他们年轻的脸庞充满活力。
华东理工大学大四学生赵贺的背包里有一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徽章。
他说国庆日的时候没有佩戴徽章,当他感觉好的时候,他不想摘下它。“我来自江苏,虽然我还不是党员,但我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雄心,想了解党的历史。另外,我在上海学习这么多年了,还没有去过一个大的会议场所,所以我必须在毕业前来,否则我会后悔的。”
高年级学生赵贺参观了博物馆。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馆具有纪念意义."四川的唐先生正在上海旅游。他和他的同伴们不仅仔细观看了展览,还用单反相机从序言大厅“起点”的铜版浮雕上拍摄了许多有趣的展品和介绍。
在《新青年》旧编辑网站的老照片前,两个年轻人停了很长时间,举起相机给展品拍照。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掀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
唐先生(右二)拍摄了所有有趣的展品。
导言说,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对封建主义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我们都学习文科,喜欢历史,所以我们来看展览,并为展览拍照留念。”唐先生说。
- 2019-11-03 08:50:20 德国“毒香肠”后再现“毒牛奶”
- 2019-11-13 14:07:05 中国最具纪念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成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分水岭
- 2019-11-09 08:03:41 伏岭寻徽“味”
- 2019-11-01 17:31:02 苏州园林再获大奖!一分钟看她的“青春”靓影
- 2019-11-02 18:07:42 高青男子醉酒后脱鞋睡路边 交警帮其把家回
- 2019-10-27 18:40:37 你有拖延症?恭喜你,解药来了!番茄工作法让你告别拖延
- 2019-10-23 17:45:37 《追凶十九年》发"追赶时间的人"特辑
- 2019-11-15 16:56:28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金清大桥和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入
- 2019-11-16 12:24:11 弯腰,也是一种成功
- 2019-10-29 09:25:46 “世界文学与当今时代”论坛探讨跨文化间的文学理解